用可变后掠翼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在保证高空高速性能的前提下,获得优秀的低空低速性能,特别是着舰阶段的操控性。
可见,“战-9”与f-14在选择翼型的时候,是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要说的话,“狂风”选择可变后掠翼,同样是在向现实妥协,而且根源也一样,发动机的推力不够大。
只要推重比上去了,那么采用其他的翼型,比如梯形翼,同样能够达到不算太差的高空高速性能。比如帝国海军的“战-12”,就依靠超过1.1的空战推重比,采用梯形翼,依然具备最快2.0马赫的高空飞行速度,而且加速行能也不算太差,低空低速的操控性也达到了海军的要求。
当然,在舰载战斗机上做出妥协,这还能理解。
因为着舰时的下降速度相对较快,还长期暴露在高湿与高盐的恶劣环境下,所以舰载机的结构强度肯定超过同类型的空军战斗机,结构质量也必然更大,导致舰载战斗机的推重比往往不如空军的战斗机。
如此一来,舰载战斗机就需要在气动外形上下功夫。
可问题是,“狂风”并不是海军的舰载战斗机,从一开始就是由空军投资研制的重型制空战斗机。
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