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兵的作战能力,特别是攻击能力,从而让舰载航空兵获得执行战略打击任务的能力。
哪怕这个能力相对有限,也比没有好得多。
只是,“攻-12”依然是典型的战术攻击机,也就只是让海军获得了相对有限的战略打击能力。受到作战半径与载弹量的限制,“攻-12”依然无法与空军的轰炸机,特别是同样具备隐身能力的“轰-12”相提并论。严格说,舰载航空兵不可能依靠技术获得超越战略航空兵的战斗力。
道理也很简单,战略航空兵同样能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
正是如此,要想提高舰载航空兵的战斗力,仍然得在尺寸与吨位上做文章,也就需要运作能力更强的搭载平台。
显然,这就需要更大的航母!
可惜的是,受技术限制,航母的吨位肯定无法无限制的提高。
这个问题,在设计“薛远征”级后继舰的时候就体现了出来。
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准确说是周涌涛就任帝国首辅之后,帝国海军就借势启动了“先进航空作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其实,就是下一代超级航母。
虽然该项目在启动之后不久就被降级,主要是“薛远征”级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