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委员会有一些能人,更别说可以请专家当顾问。
结果就是,“战-16”其实就是“战-11”的深度改进型号。
为此,也才保留了战斗机的编号。
与后来研制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战-11c”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把起飞重量放宽到50吨,并且完全放弃了机动性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拥有自卫空战能力,所有的改进都是为了增强打击能力。
所幸,最后的设计方案没有这么极端。
道理也很简单,战术轰炸机确实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稍微小一点,定位于重型攻击机之上的,或者说是增强了打击能力的重型攻击机,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战争。
正是如此,“战-16”才成为取代“攻-8”的主力攻击机。
在大战爆发前,“战-16”就已经开始量产。
随着大战爆发,帝国空军立即下达了1000架的大订单。
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帝国空军大批量采购“战-16”,其实有那么一点私心,也就是想借此打击由海军主导的“攻-12”,甚至是逼迫“攻-12”下马,夺得未来攻击机的主导权,全面主宰战术航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