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巴尔卡什湖东岸,阿特劳沙漠腹地,某空军基地。
说是空军基地,停在跑道旁边的全都是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最为抢眼的是绰号“大熊猫”的“战-9b”重型舰载战斗机。
严格说来,“战-9”才是第三代战斗机的开山之作。
帝国空军在为“战-11”的发动机发愁的时候,帝国海军抢先吃螃蟹,采购与列装了配备成熟发动机的“战-9a”。
不是说帝国海军不在乎发动机的好坏,而是受形势所迫。
跟空军比,海军更需要一种性能先进的战斗机,应付日益突出的空中威胁,特别是那些能够携带数枚,甚至十几枚重型反舰导弹,用现代化的通信系统组织起来,能够以2马赫速度发起突击的轰炸机群。
换句话说,帝国海军急切的需要一种性能先进的截击机。
这个要求,在“战-9”的气动布局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帝国的4种第三代战斗机当中,仅“战-9”采用在第二代战斗机上普遍使用,而现在看是利大于弊的可变后掠翼布局。
即便放眼全球,也就只有2种第三代战斗机采用可变后掠翼布局。
有趣的是,两种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