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设计得小点,以降低被击中的概率。在外形方面,采用外表光滑的卵型炮塔,加大车首装甲的倾斜角度,以提高等效防护深度,并加大穿甲弹的跳弹概率。
战后的前两代坦克,几乎全都采用了这个设计思 想。
当然,另辟蹊径的也有,不过是少数,而且性能都不太理想。
比如说布兰王国的“百人队长”坦克,就因为采用焊接炮塔,尽管重50多吨,防护性能反到不如同时代其他坦克。
梁夏帝国的前两代主战坦克,即“zt-55”与“zt-80”全都采用这种设计思 路,成本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其实,战斗重量体现得最为明显。
“zt-55”的标准战斗全重只有38吨,按照中型坦克的标准设计,只是后来取消了重型坦克,才称为主战坦克。“zt-80dg”的战斗全重44吨,属于较轻的主战坦克,比同时代的纽兰坦克轻了差不多10吨。
到了“zt-99a”,战斗全重一下就达到了56吨,而且“zt-99b”增强了防护与火力,战斗全重超过58吨。同时代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比如t-72,战斗全重才41吨,出口型的还要轻一点。
事实已经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