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山也只是感慨一下,这是经济学原理的最真实反映,为了得到,必须权衡取舍,所谓成本,是为了得到而放弃。
跟前王村的冷清不一样,互联却很热闹。
学历问题,历来是李素的心病。
在**十年代,学历是硬通货,本科毕业基本端了铁饭碗,即使受到全民下海浪潮的影响,大学生照样很吃香。
李素是吃过亏的,他没考大学,专科分数线都够不,借着家里的关系,在燕京市政府谋了份闲差,高不成低不的,勉强混碗饭吃,算是衣食无忧。
由于拿不出个正经的学历,家庭又不能提供太大的助力,走仕途明显是不现实的,李素是个有眼力见的,眼看着出国潮兴起,他把家里老爷子请了出来,四处托关系找路子,还真把自己弄出了国。
别说,这招确实好使,国外待了不满一年,是真长了不少见识,金也镀了,再回国,摇身一变,李素成了李专家、李教授。
李素这十多年一直都顺风顺水,旗下的咨询公司很是红火,他虽然没什么真本事,不过糊弄下暴发户还是可以的。
他心里清楚,靠坑蒙拐骗注定不能长久,于是拉拢业内大拿做合伙人,算盘虽然打得精,不过金融圈里混的没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