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之后,逐渐完善的十二种部件终于组合在了一起,身长两尺三寸,臂宽两尺,箭匣一次装箭二十枚,一个可抓握的杠杆连接箭匣的尾端和弩身,击后一手握住杠杆向后用力拉动,杠杆带动弩弦完成复位,同时拉开箭匣底部的两个木栓让箭匣内的铁箭落入箭槽内,箭完全由生铁所制,重九两,长度一尺一寸,箭簇为尖锐三棱型。
群策群力之下,这具连弩和刘启熟知的连弩已经大为不同,箭匣、杠杆和弩身由金属部件连接,可以随时装卸,这是刘启根据后世模块化武器的概念改进的,在战场上即使某个部件损坏也可以立即更换,大大提高了在战时维修的效率。
此外,为了可以让骑兵使用更加方便,弩身的握把的位置提前了很多,过了弩身的中央,这样持弩弩身的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手臂的支撑,不但大大提高了单手射击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上弦时也远比握把在后省力的多,弩弦便可延长加大整体硬度。
而且由于重心提前,连弩的重量就可以增加,在不影响瞄准的情况下,箭匣的形状变的扁而宽,多容纳了十枚铁箭,整整提高了一倍的火力
让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的改进是一些工匠们琢磨出来的,从前很多人都说诸葛弩是夸大虚构的,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