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楼名气虽然响亮,但听说消费水平真的不高,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创建学院楼的地方并不是那些大州大县。
学生们也懂得分析市场,与其和那些大州大县的名楼竞争,不如去小一些的地方。
倒不是担心自身的厨艺不过关,怕竞争不过那些财大气粗的名楼,而是学院楼从最初设立开始的定位,就不是高档酒楼。
高档酒楼消费高,面向的还是那些富足的阶层,而学院楼的消费水平更接近普通的百姓,以薄利多销取胜,所以普及性就决定了学院楼必然会成功。
第二点是学生们也大多来自穷苦人家,知道底层的老百姓的日常饮食质量并不算高,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学院楼经营成高大上的名楼。
而是专注于厨艺,专注于让更多的百姓能吃得起的美食,所以花里胡哨的东西尽量减少,制作得食物也主要以实惠为主。
也许正是这种经营理念,决定了学院楼更容易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能够迅速的铺开并取得了如此好的经济效益,也就理所当然了。
杨怀仁从中也得到了某种启发,他觉得学院楼的模式,其实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厨艺的学生。
其他的专业,其实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