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不会想到的是,明末的历史,会在这里,因为穿越客李啸的到来,走入了一个新的拐点。
。。。。。。
初春的阳光,穿过灰色的云层,将淡淡的金黄,涂抹在滚滚南去的拓皋河两岸。
一名身穿掩心镜铁甲,头戴六瓣缨盔的少年将领,丹凤眼,卧蚕眉,一张国字脸英气非凡,体魄极其雄壮,此时的他,正率着一众亲随骑兵,沐浴着初春暖阳,在波光粼粼的拓皋河西岸处,驻马向对岸不远处的浮槎山观望。
这名少年将领,便是张献忠手下四名义子之中,排名第二,却是最为勇敢善战,也最为仁义忠心的少年将军,李定国。
李定国,字宁宇,陕西榆林人,崇祯初年时,张献忠动陕北饥民反抗官府,当时只有十一岁的李定国,被其收为义子,并改名姓张。(注:为符合大多数读者口味,接下来,作者还是用李定国来称呼他)。到了崇祯八年,李定国刚刚十七岁。
现在,只有十七岁的李定国,虽然年少,却因阵战英勇,每次作战皆是一马当先,颇受张献忠喜爱,在张献忠军中已经斩露头角,成为了三千部众的主将,人称少将军,并得外号“小尉迟”。
他的部众,刚刚抢掠完这拓皋河西岸的大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