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四年十一月,南京礼部右侍郎钱士升奉命祭告凤阳皇陵之后写的奏疏里,就报告了凤阳地区衰败的景象:
“凤阳号称帝乡,……臣入其境,见土地多荒,庐舍寥落,罔陵灌莽,一望萧然。尝咨其故,皆言凤土确瘠,在江北诸郡为下下,民居皆涂茨。一遇水旱,弃如敝屣,挈妻担子,乞活四方。而户口既以流亡,逋赋因之岁积。催征则绝其反顾,招集又疑为空言。有司束于正额,不得不以逋户之丁粮派征于见在之赋长。于是赔累愈多,而见在者又转而之他矣。此田土所以日荒,户口所以日耗,正额所以日亏,宿逋所以日积也。……不意祖宗汤沐之乡,乃有竭泽露根之象,心窃伤之。……今天下赋重政苛,民穷财殚,……而臣谓政施仁,宜先帝乡。即特为蠲减,不过太仓之稊米耳。”
应该说,钱士升的请求并不高,在又有太祖谕令的情况下,蠲减凤阳的赋税,应该是最正常不过,也相当合理的事情。可是,崇祯皇帝却并不同意,反而严词训责钱士升危言耸听,并说自已“其周恤民瘼事情已有屡旨”这类空话。
其实皇帝的真实心思 是,他唯恐凤阳开了先例,减免钱粮的话,各地起而效尤,那现在正在拼力搜刮的三饷,可就成了大问题了。
朝廷既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