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炸膛,而不得不停止了打放。
当然,这个一次性打放的数据,与明清时代的常见火炮相比,已是卓然不凡了。
因为若按《康熙实录》中的数据,这个年代的火炮,平均只能打放四五次,便会炮膛过热,再无法使用,不然便会炸膛。
而李啸军的龙击炮,其火炮每次连续打放炮弹的数量,与现在的明军与清军火炮相比,几乎多了一倍,这得益于李啸采用精钢制炮,导热很快,同时略为粗糙的表面使其散热良好,这才使得龙击炮能有比明军与清军的火炮多了近一倍的打放时间。
只不过,这种前膛火炮,有个通用毛病,龙击炮也不例外。那就是,在因为多次打放而导致的炮膛过热的时候,并不能急急地灌水使其迅冷却,因为已打到一次极限使用次数的炮管,十分炽热,在突遇到的冷水的情况下,很可能会立刻产生极为细小的裂隙,从而在下一次打放中,因炮膛炸裂而损毁,故只能待其慢慢自然冷却,才能重新进行下一轮的打放。
而冷却的时间,一般最少需要一个多时辰,若是炎热的天气里,耗费二个时辰的情况,亦是常见。
“将重型龙击炮撤后,另十门中小型龙击炮,继续抵近齐射。”李啸面无表情地继续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