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秀在信中禀告,现在定北营入援兵马,被另行调至顺天府芦台一带(今天津市宁河区),扼海驻防,以防清军沿海而下。
而卢象升部,则继续驻守在涿州之地,但山西总兵虎大威和宣府镇副总兵杨国柱两部兵马,皆已被杨嗣昌另调他处。那卢象升兵微将寡,涿州城又外无援军,只恐难于久守。
李啸几乎在瞬间,就想到了卢象升在明末历史上的真实境遇和悲剧宿命。
他决然不想让这样悲剧性的历史,再次重演。
虽然卢象升曾与与自已刀兵相见,还曾被迫向自已投降,但李啸在心下,对这位明末的悲剧英雄,还是充满敬重的。
毕竟,在明末这个混乱残酷的时代,向清虏与流寇投降的明朝官员与将领,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象卢象升这样一心无私,品性廉洁,又为国捐躯,尽忱报国的大明官员,却是有如凤毛麟角般稀缺。
这样堪称国家与民族脊梁般的人物,若只是如历史一样,丧身草野,殒命沙场,未免令人扼腕叹惜。
现在卢象升,虽然不会象历史上一样,再于贾庄之战中殒命荒野,但孤军苦守涿州城,清军一但从通州南下,这涿州则必成了他们一定要拔除的钉子。
李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