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所用单梢、双梢、虎蹲等抛石车,须用数十人拉绳索,射二十斤左右重量的石弹或炮弹,射程也不过8o步,而重型的投石机须固定炮架,不仅十分笨重,最多可近百斤重的石弹,射程也不过五十步。而那回回炮可射的炮弹重量达一百五十斤,射程甚至可达近四百米!
这种军用技术的进步本就需要无数代人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造炮能手凌振虽然隐隐摸清些门路,却又缺乏军器监支持他大胆实验自己的构想,便始终没有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而萧唐虽然汲取过中华战争史中各类兵器的进化与变迁,可毕竟只是纸面上的理解,只知其大致的概念,比不上凌振这个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造炮专家。
如今萧唐与凌振聊到一处,彼此都有破云见日之感,一番详谈下来。造炮时如何在梢端绑吊重物、又如何炮架上安装铁钩炮杆、如何在放射炮弹时,利用杠杆原理借力将大炮的威力挥到极致......等诸般细节都有了些眉目。
萧唐与凌振聊得越来越入巷,不觉已过去大半个时辰,直把杨志、宣赞、韩滔、彭玘四人晾在一边,要么彼此大眼瞪小眼,要么眼睁睁瞧着凌振兴致勃勃,直恨不得拉着萧唐的手秉烛长谈,不肯放他离去。
“萧大人见经识经,博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