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基础上任何开明的制度,也都有可能演变为一个国家政体的弊端。
然而经过萧唐深思 熟虑,他决议保留仍是以尚书左、右仆射为首、次相的丞相制度,但是按宋制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所谓的本来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的学士制度,如今经改制,凡至大学时品阶者,则分领参预机务国事的议政权,大学士品阶以下的学士虽予以保留,但定数有限,且择选这以行政储官,以及国家太学辟雍中品学兼优的太学生为主,除此之外,不养闲官。实际上也是分享开一定的参政决策权限,而终有一日皇权交迭之际,是否又须当渐渐将丞相制过渡至内阁制,萧唐现在也仍是在考虑中。
然而历朝各代的开国帝王都会汲取前朝的前车之鉴,赵匡胤知道唐时各方军阀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的藩镇割据之祸,也亲身经历过五代十国时期掌权重臣废帝篡位频发(包括他自己就干过)的混乱时代,所以他采取了强干弱枝、将兵分离、以文抑武的强化中央军权国策,效果也不可不说是十分显著,毕竟终宋一朝,并没有发生武将割据一方对抗朝廷(除了特殊时期的萧唐),乃至宗亲王室造反作乱等事件的发生,但是对于辽、夏、金、蒙等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