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炮弹出膛的那一瞬间,匠师们便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同:
两根安装在炮筒侧后方,与炮架紧密连接的粗大弹簧,被向后迅速移动的炮筒压缩的紧紧的,但是也将炮筒的去势吸收了不少,随着炮架向后的移动,那弹簧顺势弹开,将炮筒向前推去。几名炮手顺势将炮向前推去,迅速复位,清膛、装填药包,入弹,瞄准,发shè。之后,再一次复位。如此循环往复。
另一侧没有装弹簧的炮队,虽然炮手们也是信心十足的cāo作,但是,几轮炮弹shè击出膛后,炮手们的体力消耗巨大,将火炮复位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速度越来越慢。终于,有炮手如同一滩泥一样倒在炮架旁。
原来是这样!
匠师们有些明白了。
那两根弹簧,以及和弹簧安装在一起的连杆,便构成了最原始的的复进机,弹簧便是复进簧,而连杆,则充当了复进杆的角sè。工艺虽然粗糙,但是原理却是一样的。
火炮后坐时,尾端连在炮身上的复进杆被向后拉。此时,复进杆头压缩复进簧。后坐结束时,复进簧伸张,向前推动复进杆,复进杆带动炮身回到原发shè位置。复进机有许多不同类型,一些使用复进簧,一些使用压缩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