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小说 > 夺鼎1617 > 章节目录 第三百九十八章 父与子的对话
  这份说帖可以说是李华宇这年余来对自己在台湾地区工作的总结梳理汇报。

    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台北、新竹一带。已经有了十数万人的汉族移民聚落。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步步深入,不可避免的将语言、劳动技术、商品逐渐的带给了深山密林之中的高山族人。

    原本在农业生产之中只会使用小刀、短锄(还是木质的)以及以木代锄的高山族人,开始逐步的“耕种用牛车、犁耙,与汉人同。”在他们自己的山歌之中,更是唱出了“及时耕种、要求降雨”的歌词,各处村社之中。更有“勤稼穑、务蓄积,比户殷富”的变化,而崩山、后陇等处村社,更是“耕种犁耙等物诸器,与内地汉人同。”平埔等处村社也多效仿汉人的劳动方式和生产工具。在南路凤山附近的高山族人也已经懂得了及时耕种、插秧除草的重要性。而在与交通要道、水陆码头、府县城池附近的高山族人更是“习见城市、居处礼让”。

    有需要就会有市场。在往来于台湾岛和潮州、南中等地的船只上。无不运载着大批的金属工具和布匹。金属制品是那些汉族移民和高山族人在耕种、生活之中都需要的,而布匹食盐等物则是生活必需品。在与汉族的接触活动中。台湾南北两路的高山族人用自己的土特产,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