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盛行系统报纸上的一篇文字,吸引了崇祯的注意力。
“大明今年仍是灾荒处处,便是江南的湖州府,一样蝗灾大作,民削树皮木屑杂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为食,名曰观音粉。
苏州府吴县,米价贵至每石银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二钱,城乡房舍半空倾倒,死尸枕藉。杭嘉湖苏松太,向称天下膏腴之地,如何却也有如此之景象?”
先是打了一个扣子,之后文章便开始条分缕析的为读者分析。
从隆庆年起。一直到如今,素来号称海内富庶所在的江南一带,却是经常闹饥荒,或是粮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这个奇怪的现象,也是困扰崇祯多年。但是在这篇文章当中。他似乎找到了原因,是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美称的苏杭等地,田地中的作物,被生丝、原棉等物取代!民谣也从“苏湖熟,天下足”悄悄的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江南从粮食输出地区变成了粮食输入地区。
曾有明人笔记言:“苏州,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矣。”
商业的诱惑,让当地百姓,纷纷改种经济作物,依靠出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