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同样重量的米!这种景象,也只有在1948年的上海街头曾经出现过。
随着铜钱价格的暴跌。街头巷尾的黄牛们又现了一个新的生财之道,那就是兑换铜钱和银元!因为各家商号都准备撤离,铜钱太过于笨重,不太好携带,所以,便开始拒绝使用各种通宝,只收银元。这些嗅觉灵敏的家伙,便在各家铺子门口摆开了兑换铜钱和银元的摊子,经营起这个买卖。
一块看不清颜色的破布,胡乱摆着几吊钱。在布的后面,一个黄牛一站三道弯的吊儿郎当的站在那,手里摆弄着几块银元,看到有人过来。便吆喝着兜揽生意。
“换银元啊!南蛮的银元,一块换四吊钱啊!只收南蛮的通宝啊!”
有过往的路人对这样的价钱表示出质疑:“几个南蛮的铺子里都挂过牌子,一块银元兑二吊通宝,你们怎么换、四吊钱?丧良心啊?”
“老太太,你那是什么时候的黄历了?行情早就过了!我这还是仁义的价钱呢!你到中街去看看,那边可是到了五吊钱换一块银元了!”
问话的老妇人还来不及叱骂这一看去就知道是个上不到战场的余丁。远处却飞也似的奔来了另外一个黄牛。
“小五!小五!快!大哥说了,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