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历来以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且多山多瘴气而著称的穷省。所谓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如果不是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被校长奉为圭臬的王阳明也不会在龙场悟出“心学”大道来。
因为与广西毗邻,在李华宝和黄锡衮主持广西军政事务期间,大批的粮食、油盐布匹和铁制农具,通过疏浚后的右江船运运抵百色,转而输送至贵州兴义府。
“黔中父老,淡食多年,虽有川盐入黔,但是价格不菲,非贫苦百姓所能食用。今蒙国公爱戴,以大批盐巴接济贵州。瑶草从家乡故旧书信之中得知,也是感同身受。”
其实,李华宝和黄锡衮对于周围的贵州、偏沅等省份的辐射影响还远不止输出盐巴布匹,像辣椒、土豆、玉米等作物,也开始在贵州偏沅等地出现了小面积的种植。除了农作物种子和各种产品的输出之外,就是对周边省份劳动力的输入了。疏浚河道,修建道路桥梁,都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而南粤军又不是靠征民夫来进行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有工食银子,给饭食,给工钱的。这便对周围地区形成了磁石效应。
如此一来,贵州的黔西南地区便隐约有了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气象了。
这就是马士英对李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