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原因在于农桑结构导致的人口增加,使得大土地所有者越来越少,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就越来越少。因此,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如代田法、耦犁和耧车,仅是在西汉京师附近和一些边远地区试用过,而并没有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推广使用。不仅如此,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技术倒退的现象。
唐朝江东犁的出现和明清铁搭的盛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先进的江东犁在明清时期很大程度上反而被落后的铁搭所取代?是江东犁不适合江东的自然条件吗?不是,因为江东犁就是适应当地的土壤耕作条件而最早出现的。那么,为什么发明江东犁的地方反而不用江东犁呢?原因在于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所导致的江南地区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的失衡,这种失衡使得原本一些可以用来放牧地方都被开垦出来作为农田,而原来一些在收获之后可以用来放牧的农田也纷纷种上了作物,因而导致了畜牧的萎缩和牛力的缺乏。人口增加使得铁搭的使用成为可能,而畜牧的萎缩又使得牛耕缺牛,只好用人力代替牛力,铁搭代替牛耕。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据宋应星估计“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力者半之”,这是一种比较保守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