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恪道:“臣附议!”
大宋的太宰和执政都表态了,显然,此事达成一致没有任何阻拦了。
徐处仁和唐恪虽然也是儒学出身,但与大儒们不同,作为合格的政治家,进入大内宰执天下,他们更多思 考的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了。
平日里拿着什么圣人之道治国来做说辞,也不过是说辞而已。
当皇帝要强硬改变的时候,作为辅国宰相,心中虽然不愿意,但出于政治的考虑,是必然会支持皇帝的。
在后世的欧美学术界,也有学者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宰相,他们大多怀有崇高的政治理念,向往着以儒学圣典来治理国家。
但往往事与愿违,凡是都不可能达到儒家所说的圣王之道。
于是这些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们,实际上并非以纯粹的儒学治国,他们虽然可以根据时势的不同,而做出让步和改变。
此刻,徐处仁和唐恪的态度已经代表了政事堂的态度。
他们的态度将会直接被释放到地方的行政官员那里。
赵桓又问道:“其他人呢?认为当如何处置张沅,你们都是朕的心腹大臣,朕凡是还得问问你们。”
卧槽!皇帝,你这话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