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于铜钱的购买力,总有不怕死的权贵或是商人,私下里把铜钱熔化了,取铜做铜器。
这么干的后果是,朝廷制造铜钱的数量,远远低于市面上流通铜钱的需求量。
钱荒的状况,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缓解,这是一道无解的数量题,也是铜料资源缺乏的绝症。
基于钱紧的现状,李中易独家掌握的造纸术,也就派上了大用场。
隶属于三司使衙门的造钱司,在李中易的大力推动之下,应运而生。
根据市面上的需求,造钱司一共生产了五种面额的纸币,十贯、一贯、百文、十文、一文。
就现阶段而言,属于纸币和铜钱并行的时期,也就是说,纸币的上市,并不影响铜钱的使用。
只不过,各级官府收上来的铜钱,禁止再使用出去,必须登记造册之后,直接运往开封的三司使衙门。
发行纸币最大的弊端,其实不是屁民们不爱用,而是朝廷肆无忌惮的制造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历史上,纸币在发行之后,就一直处于币值持续性贬值的下行通道,这和没有金融知识的儒官们大肆滥印钱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李中易给造钱司定下的死规定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