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次大扫荡之后,朝廷的官员为之空,朝廷的气象也跟着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其中,最直接的变化是,朝廷各个衙门的办事效率,有了显著性的提高。
实际上,李中易下决心和文臣集团作斗争,主要是两点,其一是重要的军政衙门,都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上;其二是朝廷养的冗官实在是太多了,简直是多如牛毛,朝廷的财政收入不堪重负。
按照养活的比例来计算,平均每养活一个官员,至少需要近百名平民的全年收入。
这么重的财政负担,李中易实在是不想背了,索性借着此次整肃的由头,将一些没有鸟用的冗余衙门和冗官,一体裁撤了。
如今的朝廷中枢机构,除了内阁之外,就是六部六卿。原本的大九卿衙门,被裁减了三个。
衙门少了,官员少了,整个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非但没受影响,反而提高了好几倍。
李中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干活的官员多了,赋闲偷懒的少了,一个官员可以干几个官员的事情,效率自然会提高很多倍。
先后抓了两万多人,朝廷的仓库,李中易的内藏库里,金银铜钱和粮食,堆积如山。
这么一来,北伐和西征的物资,也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