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能善治天下,武不能安邦定国,偏偏又想在李中易登基的过程中,显摆一下所谓的高明学识,争吵也就不可避免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这个语境之下,翰林学士们越吵越冒火,越争越有味道!
李中易向来对文臣们字斟句酌的迂腐作法,打心眼里很不感冒,只是碍于朝廷的固有体制,既然养了这么多的翰林学士,总要发挥一点实际的作用吧?
年号叫什么,李中易压根就不太关心,不过开恩科取士,他就格外之关注了。
按照往年的惯例,礼部试又叫作省试,也是各州举子们参加的全国性统一考试。
熬过省试的学子,都叫作贡士。参加完毕殿试的贡士,由李中易钦点之后,分为三甲进士。
其中的一甲为进士及第,只有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一般而言,状元实授翰林学士院的修撰,榜眼为检讨,探花为编修。
二甲则为赐进士出身,从第一名传胪开始,一共有三十到四十多名。他们都有资格参加庶吉士的考试,取中者,入庶吉士院学习三年,经考核合格,实授编修之职。
剩下的一百到三百名的贡士,则为赐同进士出身,他们在京城当观政进士一段时间后,就会被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