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惯例,新科的贡士,都要参加十日后举行的殿试,殿试的地点就在垂拱门内的垂拱阁。
垂拱阁的面积,足有几千平米之大,可以容纳上千名贡士同时在这里考试。
殿试不设主考官,由内阁的诸位相公集体阅卷,并集体拿出高中进士的名单。
殿试开始的这一天,李中易高居于御座之上,接受了内阁群相以及新科贡士们的集体朝朝拜。
至于殿试的题目,则是李中易信手写下的时务策,即: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题目的意思是说,周朝和唐朝属于强枝弱干的国防体系,秦国和魏国则是强干弱枝的国防体系,请问各自的得失?
说白了,对于完全没有时务经验的贡士们而言,所谓的答题,都属于典型的纸上谈兵。
按照惯例,开始考试之后,李中易就可以闪人了。可是,他不仅没闪人,反而安稳的坐在龙椅上,默默的翻阅着内书房记室们呈上来的节略。
李中易没走,内阁的相公们自然也得陪着,陪考的六部九卿们,更不敢擅自离开。
殿试安排这么多人在现场,其实是文臣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担心李中易在进士上榜名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