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把孩子送进学堂识文断字,哪怕不收任何学杂费,还管吃管喝管住,愿意送孩子前来的人家依旧不多。
这个问题在湟州时就表露得非常明显,穷人们根本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艰苦的生活让他们看不到改变命运的可能,只希望孩子将来可以比父母多吃一口、多穿一件,别无他求。
面对这种人群把目标定得太远、太光明反倒不起作用,可是你要说让他们的孩子去当学徒,将来学一门手艺挣钱养家糊口,他们立刻就变得无比狂热。把家里的牛羊全卖了,冒着明年吃不上饭的危险也要给孩子找个好师傅!
预备社就是干这个事儿的,它会在当地招收学徒,只要愿意来谁都可以报名。管吃管喝管住,还没太多年龄限制,二十多岁了也可以入社。
但进入预备社之后师傅就要严格挑选了,一般来讲入选率非常低。剩下的人也不用放弃,在预备班里学习一年基础知识,师傅明年还会来挑。不是瞎挑,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则,谁学习成绩好谁入选。
这些工匠、掌柜都是当初被山川督查院从渭桥镇、大名府、湟州工坊里疏散出去的大匠,他们到了地方上重操旧业,依旧从事自己擅长的手艺。
有了前几年的经验,再加上促进社和山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