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加工,加工成型还不能使用,还要一遍一遍上桐油阴干,所以周期长达几年。
而黄汉造船的主龙骨不采用木材,不仅仅是因为费时费力,还因为天然出品的木材质量没法统一,要得到好材料完全靠运气。
准备工业化大生产的黄汉怎么能凭借运气把握船舶的质量?因此主龙骨和肋骨都是锻钢打制后镀锡防腐。
为了循序渐进,黄汉没有直接开金手指建造风帆船舶的终结者“飞剪式帆船”,投入生产的是工艺简单,性价比高的老闸船也就是满清时期的“红单船”。
这种船型装载量大,比传统中国帆船速度快,比西式帆船操作更加容易,乃是中国硬帆结合西洋软帆的混搭,属于中西结合的典型产品。
最有竞争力的就是造价便宜,投入运营时使用的水手少了一半,增加了运力,节约了大量成本。
但是这种船型都是中小型船舶,普遍吨位在一百至五百吨之间,黄汉知道这样的船型比二号、三号福船的建造简单多了,手底下曾经建造过福船的工匠完全能够胜任。
因此他一下子投入生产十五艘,其中排水量五百吨装载量达到三百余吨的有七艘,排水量三四百吨的八艘。
水营现有的船舶进船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