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将近六十万斤。如果算上李道贞建立的小学堂、工坊的取暖消耗,每天耗费的石炭超过一百五十万斤,如果在后世,这仅仅七八辆拉煤王卡车的运载量,可是对于此时来说,这样的难度就百倍不止。因为石炭,从而衍生了许多产业,以山寨版的运载货量的马车、牛车开始大量出现。
当灵州出现四轮马车和牛车多达两三千辆时,有的问题就出现了。李道贞拿着陈应送给他的陌刀,打着陈应的旗号,顺利的接收了陈应在灵州开发出来的煤矿。然而随着寒冬温度的骤降,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原本陈应只用了四五千名突厥战俘开采煤矿,或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或是因为病伤发作,或是因为工作条件太差,这些战俘减少近三分之一,原本开挖二十万斤倒没有什么,很容易完成这个任务,可是随着消耗的增加,特别是李道贞接收了陈应在时筹备的四座盐矿,利用石炭煮盐,灵州煤炭消耗量直逼每天三百万斤,这种情况下,每名战俘需要挖出五六千斤石炭才能满足消耗。
特别是得知陈应还有三座高炉,每座高炉可以冶炼上万斤精钢,在这种情况下,煤炭的开采量,就远远不够消耗了。
进入十一月初,灵州的天气在室外真正呵气成冰,眼看着城内的储备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