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理想化,错误的估计了战争中的变数,低估了全面战争中一个工业国所能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并且高估了自身对于计划的执行能力。
施利芬计划希望达到的目标过于理想化,他并不是只满足于挫败法国人对洛林和阿尔萨斯的企图,而是希望直捣巴黎,用一场灭国战来给法国人进行一次大放血,就算无法将法国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掉,也要让法国在至少20年的时间内无法再对德国制造任何威胁。
然而施利芬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普法战争德国之所以能快速获胜,除了普鲁士高效的作战能力外还有四个重要条件:列强中立、单线作战、拿破仑三世意外被俘以及法国国内爆发革命,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么有一个普鲁士7年战争的情况未必不会出现。
而且施利芬还对法国人的兵力部署有了极为严重的错误判断,施利芬认为法国除了在凡尔登一线和德国对峙的军队外,既没有部署于后方的战略预备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征召大量后备部队来应付迂回攻击的德军,而这个错误判断最终导致了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的失败。
其实在19世纪末,已经有少数头脑清醒的军事家意识到了举国体制下的全面战争的可怕,老毛奇就是其中之一,“大国的军队主力在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