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皇帝弄得灰头土脸。
先是宦官们砸碎了朱元璋的紧箍咒,一个个权势熏天,“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俨然代天子巡狩的架势,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沸腾。
再则是边境不靖,北方有土木堡之变,英宗被虏,一国之君居然成为蒙古人的阶下囚;沿海地区,又倭寇为患,不得已之下,朝廷开始实行海禁,一度繁荣的海上运输渐告衰落……
流民越来越多,起义规模越来越大,朝廷疲于应付,财政支出越来越巨,由于贪污的盛行和庞大的军费支出,造成朝廷财政非常困难,政府“每年所入二百万之额,不能充所出之半”,没办法,只得一步步加重赋税和徭役。
原来北方“永不起科”的土地,景泰时已全部征收赋税;正统元年,朝廷把江南诸省的田赋大部分折征银两,叫作“金花银”,规定米麦每石折价二钱五分;成化时又增为一两,这就使得农民的负担比以前增加了三倍。
这个时候再加税,无异于饮鸩止渴,虽能解一时之渴,却会危及生命,不过朝廷的统治者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到了嘉靖三十年,明朝政府于南直隶、浙江等州县增赋百二十万,叫作“加派”;嘉靖三十六年,又在江南等地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