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太康、鹿邑,前往凤阳。
鹿邑作为灾民南下的一个重要节点,在高义欢回来时,便已经有近千难民聚集到了城外,而接下来短短十多天内,赶来鹿邑的百姓就已经达到四五万人。
这时高义欢领着几名属下,站在道路旁,观察灾民南下的情况,他们放眼看去,只见通向鹿邑的官道上,络绎不绝的灾民,扶老携幼,拄着拐杖,慢慢前行,弥漫着绝望。
灾民们一路无声的赶路,等他们进入鹿邑地界,便开始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粥棚,灾民们才忽然萌发一线生机。
这些粥棚,自是高义欢让人所设,棚子内有士卒和鹿邑的百姓忙碌着,灾民们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
此时每个粥棚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列,而在粥棚一旁还有几个蒸笼,里面正升腾着喷香的热气,应该是蒸着馒头。
在蒸笼前有士卒守护,并没有灾民排队,只有几名灾民拿着馒头正狼吞虎咽。
这时赵大宪站在蒸笼边上,
( || [])({});
一手按刀,一手插腰,大声喊道:“乡民们听好了,会打铁、能识字,身体建壮,有一计之长的人,都可以来这边吃热腾腾的馒头,喝肉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