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牌子。
世上无百家,有的只是各种儒皮法骨之类的挂羊头卖狗肉,哪怕是到了东汉末年根本就是法家门徒的曹操都只能继续挂着儒家招牌,结果就是不管真正学的是什么,只要是个读书人都自称儒生。
刘彦还真的就想起来了,王猛读《春秋公羊传》和《荀子》远比四书和五经要多。
所谓的“公羊”是儒家的一个学派,主张的是复仇主义,有着很鲜明族复仇色彩。听听核心的“十世之仇,犹可报也”这句话,该是多么执着于报仇雪恨。
“荀子”被儒家视为最大的叛徒,历来就是众多儒生眼中的异类,只差在脑门上贴上“我们是法家卧底”之类的标签。
成了一国之君之后,刘彦多少是有研究过儒家,得出的结论是除了“鲁儒”之外的儒家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对于“鲁儒”那种“没有敌人我内斗,敌人来了我投降”则是厌恶到骨子里。
刘彦没有想过要恢复百家争艳的格局,只能说那是站在君王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说得清楚明白一些,往好了说百家争鸣可以恢复学识上的竞争,但人心也会随着学派的竞争变乱,对于一个想要向外开拓型的国家来讲,一国有太多的思 想是坏事而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