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日常起居都在这里。地处偏远,生活也因陋就简。生活用水靠院子中的一眼机井,院子当中有一块菜地,这里距离最近的乡镇也有40多公里,站里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来回不方便,他们就自己种点菜改善下生活条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厂建立后,独居深山的小站有了邻居,小站便不再孤单。同居深山,同样的境遇,也让我们与他们逐渐相熟,他们有了和人说话交流的地方,他们可以到电厂的食堂来用餐,可以搭电厂的班车往返城市和工作地点。小站刚参加工作的符万洋是个年轻小伙,待人热情,活泼好动,思 维活跃。和我们交流时一点也不拘束,讲他的所见所闻,讲他的一些“故事”,和我们海阔天空的聊天。一来二去,我们也都喜欢上这个灵动可爱的小伙子。小站的杏子熟了,他会去叫我们摘杏子,地里的土豆熟了,他也给我们送一点。他带我参观他们的工作地点,让我了解了站点的工作方式。他告诉我不论寒暑他们每天都要坚持测量水文数据,汛期要加密测量次数,有时半夜两三点还要起来到河边观测。沿着杂草丛生的小路来到距水文站不远的河边,两条钢索横跨两岸,中间架着一个带滑轮的敞口木箱,要测量河中心的流速等数据,就要自己“驾驶”着木箱滑到河中心去,测量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