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透露过想法,说我一旦成年,必要北向关中,去访卫师。
恰好,王羲之在本年三月份,年满十五,正式举行了冠礼。
周礼虽云男子二十而冠,但事实上历朝历代,守期甚至延后的情况非常罕见,大多数都会提前行礼。唐儒贾公彦注《仪礼》即云:“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后世还有传说,周文王十二而冠,十三岁生伯邑考,周成王十五而冠……当然啦,是真是假,无从考证。
而魏晋之际,贵族男子则普遍十五到十八岁行冠礼。王羲之的生父王旷早殁于中原,然后跟随叔伯辈南渡不久,他娘也过世了,只得依王导而居。王旷这一支,与王导、王敦同出于王览,其父王正生育三子,王旷为长,次王廙,幼王彬。王廙、王彬,皆依王敦,在荆襄之间任职,所以王羲之在建康,可以说孤零零一个。王导虽然保爱之,终究我不是他嫡亲的伯父啊……
由此便建议王羲之早冠,好挑起家族重担,并且担负延续子嗣的责任,方不负于王旷在天之灵也。
即于三月间为其行冠礼,并起表字,唤作“逸少”。
因而今日王舒、王悦就想起了王羲之来,建议说,可以让羲之以求学为名,到关中去啊。裴该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