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这首诗的后两首,也能让大家耳熟能详,诗出镇州本就在他的意料之内。
写这首诗的元好问,是金朝鲜卑人,生于金宋对峙,蒙古崛起时期。
他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能诗,八岁能词,诗词采纳宋金两家之长,既有南宋的委婉,也有金朝诗人的狂放,诗词别具一格,终成一代大家。
人到中年之时,宋蒙联合灭金,国破家亡的元好问,更是寄情于纸笔之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是金,元,宋三朝公认的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站在元好问的角度,这首诗的意思 是,这世间的人,只沉迷于歌声舞影,花红柳绿,所有人都知道黄金的珍贵,可是纵有千金也买不到一寸光阴,又有谁能用黄金,向天公买回少年时代的青春。
但是王旭写出来,角度一变,整首诗的意思 也就变了。
他就是少年,元好问的叹息诗,放在他这个年级上便不是叹息,而是自荐。
黄金贵,比黄金更贵的是什么,是少年人的才华。
谁是少年,王旭是少年,谁是天公,薛牧山是天公。
世人只知黄金贵,我有比黄金更贵的才华,你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薛牧山是大儒,将诗念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