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骂名!
对于此事,萧逸却有不同的看法,两个国家之间决战,打的不止是将帅之谋、士兵之勇,更是军械、粮草、钱财的消耗,换句话说-国家实力决定战争胜负!
要知道,双方僵持三年之久,赵国的兵源、粮食、钱财几乎消耗殆尽了,想从齐、魏、韩几国借粮食,又都遭到了拒绝,如果再僵持下去,军民必然饿死无数!
这种情况之下,决战是赵军唯一出路了,反正拼光亦光、不拼亦光,与其全军活活的饿死,不如趁着还有战斗力,跟秦军殊死一战,就算无法取得胜利,也能最大限度杀伤秦军!
赵军做最后一搏,难免会深陷重围之中,而在粮尽援绝之下,赵括还支撑了四十六天,最后亲自带兵突围,战死沙场之上,也算是一名血性军人了!
同样的,秦军虽然获取胜利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粮草消耗不计其数,百万大军参战、死伤半数以上,也为后来的‘邯郸之败’,预留下了伏笔呢!
所以公平的说:长平之战-秦军战术上胜利,赵军战略上胜利,白起并不是神人,赵括也不是废物,如果换一个人统帅赵军,失败也是必然得了!
接下来,萧逸推演了长平之战,把双方的兵力对比、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