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多亿美金,是印度一千多亿的两倍左右,但印度殖民地的财政收入,大体上和清政府能收到的赋税相当。而同时期的英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清政府的好几十倍,两者财政收入的差异在于,清政府能收取赋税的对象就是大批量的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自耕农,而英国则是通过早期的海洋贸易和工业化,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工商业,英政府能征收到的工商税和关税远远超过清政府,两者的差距极大,甚至可以这么说,清政府的几次惨败导致的战争赔款,加在一起没有拿破仑三世败给普鲁士人的战争赔款来的多,但法国的银行界大佬们开了个会,一个下午就把几十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给凑齐了。
这就是工商业发达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好处和福利,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剧增时期,也是英国人赫德主持清国海关的时期,到那时,清政府才隐约明白对外贸易和关税收入的重要性,但似乎已经太晚了。
至于大魏,徐子先感觉大魏既仰赖于海外贸易和工商收入,但又局限于先秦两汉时以农为本,农业稳固才邦固的学说,限入一种矛盾的状态之中。
一方面大魏鼓励工商,并不限制海外贸易,并借此获得海量的收入,但大魏对律法保护工商贸易毫无概念,对海外贸易的扶持和保护也毫无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