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都必须经过这一关,虽然要经过考官荐举,但中或不中,就是在天子的一念之间。
这就是大魏的祖制之一,没有什么座师,门生,进士们也没有什么考官老师,没有恩主,唯一的恩主,只能是大魏天子,当今皇帝。
策问则是问实务,给一个题目,由得考生自主发挥。
这比考经义要难,不仅要文章华美,对国事还得有所关注,下笔要言之有物。
虽然肯定还是不免泛泛而谈,但亦是会有真知灼见。
本朝名相,从策问中一骑绝尘,引发朝野瞩目的,大有人在。
经义寻常,还不会失去朝官资格,策问普通的,也就只能是三甲以下出身,就比较低,以从八品,正八品的低职做起,多半就是在地方州县迁转,这一辈子也不要想进入京师为朝官。
至于到五品以上,成为朝廷重臣,那就更是想也别想了。
策问要言之有物,不仅下笔成文要有章法,最重要的是平时注意收集邸抄信息,对朝廷大政有所了解,这才能言之有物。
这使得文武官员的家族子弟,那些世代官绅的大世家更容易叫子弟写出精采的策问来。
唐末时,有人抱怨宰相李德裕给世家子弟太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