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应了一声,也不管王明玉如何地哭喊,便将之拖了下去。
崇祯皇帝此时才注意到张之极身边的书生,问道:“此人是?”
张之极拱手道:“启奏陛下,此人乃是河内的举子,姓李,名信。倒也颇有几分见地,这回也是他从蒲城跑来孝童报信的。”
崇祯一听是叫李信的,当下便没了兴趣。若说此人是李岩么,崇祯皇帝大概还会下力气拉拢一番,至于李信?那是什么鬼?没了李信还没有王信张信了?
只是毕竟这李信也算是出了力的,崇祯皇帝便道:“既然是为国出了力的,朕便赐你同进士出身,入国子监学习,如何?”
若说是换了个人得到崇祯皇帝的这番许诺,只怕早已心中乐开了花。
皇帝亲许,进入国子监,以后只要表现的不差,官场之路不说平步青云,却也必然是顺风顺水——谁知道此人有没有在皇帝心中留下什么印象?
若是皇帝不记得此人,倒也罢了,可是万一是个简在帝心的主儿呢?
官场之上就是这样儿,不怕你忘记,就怕你记得。
比如当今首辅温体仁的儿子娶妻成婚,京城中大大小小的官员谁会不去随个份子?
不求温体仁记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