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今之计,也只有靠着山海关本身的实力去硬怼了。
而最大的变数,就出在了自己一力主持的大凌河城上面——如果大凌河城撑不住,不管是投降还是被建奴破城,那最后的责任都会落在自己的头上。
如果说只是承担责任,那不管是砍头还是其他的处罚,孙承宗都可以表示自己并不在乎——自己只是想报效君王,报效大明,倒也没想太多有的没的。
问题是大凌河城陷落的后果,孙承宗自觉得承担不起。
士卒损失了,可以再招募,战马损失了,可以再采买,就连城中用来筑城的物资其实也不重要,反正孙承宗自认为建奴没那个本事仿造出来。
最大的问题在于建奴的气势。
想要打造出一支睥睨天下的强军,最好的办法,也是最快的办法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而一旦大凌河城被破,那建奴的气势必然高涨,一扫之前略显颓废的局面。
大明的气势则有可能会受到打击。
这样儿一来,建奴的气势愈高,大明的气势就愈低,甚至于会完全丧失到崇祯皇帝登基之后通过不断的胜利积累起来的心理优势,转而又会像天启年间一般,没有勇气去面对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