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匠去挑拣口径相近的铳管,自己带着鲁宁等人制作拉膛线的设备。
又是一整天的工夫,在众工匠的配合之下,一台简易的“拉线机”便宣告完工。
鲁宁取来一根铳管,用拉线机上的两根带槽的硬木夹住,再用数道铁箍箍紧硬木,而后将一根由多个铁架支撑的钢棍探入铳管内。
他反复刻划了三十多次,才在铳管上留下一道三毫米左右的凹槽。同时另一名工匠转动硬木夹,转动的角度是朱琳渼早就算好的,在木夹的尾部有个刻度盘,每次转一格便可。
鲁宁那边则继续刻下一个凹槽。
经过近半个时辰的尝试,铳管里终于刻出了一道拇指长的螺旋线,看这速度,制作一根带四条膛线的铳管,至少得三天以上。
好在火器工坊有一百五十多人,朱琳渼吩咐宋应星先带工匠们制作拉线机,然后所有人以最快速度加工膛线。
他估算了一下,一个月时间大概可以制出四百多支线膛枪,当然,前提是能找出这么多口径相同的铳管才行。
待工匠们对整套工艺基本熟悉了之后,朱琳渼又去了趟制作铅弹的工坊。
原本这里是整个铁场最没技术含量的地方,融了铅块之后浇入模具,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