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造出堪用的六角旋膛炮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便是到了十九世纪,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都不敢保证这种炮绝对可靠。
只是汤若望在蔡士英面前将这种新发明吹上了天,后者便向多尔衮及勒克德浑等人极力推荐这种新炮,并从朝廷的铸炮银子中狠捞了一笔。
然而汤若望那边开始铸造之后,却发现进展极不顺利,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铸出的炮九成以上不是有裂纹就是管壁不够匀称。要知道,这种炮的炮弹和炮管内壁摩擦力极大,只要有一点儿不精准,莫说开炮,甚至炮弹根本就装不进炮膛里去。
但汤若望却不知道铸六角旋膛炮需要的技术水准已远远超出了他的极限,仍是中邪一般拼命改进工艺,并调集了上千炮匠和四千多劳力大量试制。说来也算他“运气好”,因为铸造的基数太大,机缘巧合下竟还真有四门看起来没有缺陷的大炮被造了出来。
蔡士英闻讯大喜,只简单令人试射了几炮,见到真的一炮射出四里多远,又因勒克德浑催得紧,立刻便装车给送去了江南。
但实际上这种炮在后世是用精钢制造的,从而可以保证多次发射之后炮管依旧稳定。而朱琳渼的图纸上可没有标注炮身材料,汤若望便想当然地用了眼下这个时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