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之一句话,各种笑脸相迎软磨硬泡,就是不给你离开南京回天兴府的机会。
与此同时,由于朝廷核心机构的要员们“因公务”“滞留”应天府,各部门的临时办公机构开始在南京挂牌理事。甚至兵部、工部、宣部这三个朱琳渼控制最为彻底的部门干脆连“临时”两个字都不要了,各自布置署衙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一早便被召来的底层小吏们“主导”了各部门的工作,原本日常工作有九成以上就是他们在做,仅是换了个地方罢了,自然是轻车熟路。
当然,需要主官签字点头的时候,自然有人会拿去请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在南京,行政效率倒是不低。
虽然也有几位大员因和朱琳渼“赌气”而消极怠工,不过黄道周的吏部和杨廷麟的户部都还算配合。对礼部和刑部这两个“冷衙门”,朱琳渼根本就无所谓。
至于那些没有“搬”来南京的部门,比如都察院和七科给事中,朱琳渼直接交给了锦衣卫代行职责。相比起一支笔杆子评判对错的言官来说,锦衣卫效率更高,也从不搞什么“风闻奏事”,说你有问题就一定会拿出证据来。
这下轮到天兴府的朝臣们郁闷了——朝廷的各项事务虽仍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