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历法,就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需要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需要编制者具有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而算术能力决不能弱。
如何权衡一部历法的精确度?看其运行时与实际天象的吻合程度。
晋时,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天下南北对峙纷争数百年,南朝刘宋时,元嘉二十年,何承天制定《元嘉历》,比实际天象提早五十刻。
刘宋大明七年,祖冲之创《大明历》,又名《甲子元历》,落后实际天象二十九刻,《大明历》随后为南朝各代沿用,如今陈国所用历法便是《大明历》。
北朝,元魏正光二年,李业兴制定《正光历》,比实际天象提早十三刻。
将近二十年后,元魏兴和二年,李业兴又制《兴和历》,比实际天象提早九十九刻。
高齐天保年间,宋景业制定《天保历》,落后实际天象一日又八十七刻。
与此同时,周国甄鸾编制的《天和历》,比实际天象提早四十刻;马显的《大象历》,落后实际天象十刻,如今周国实行的历法,就是《大象历》。
刘焯编制的历法,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就能完成的,这是建立在其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