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修建,对于黄州总管府来说要求很高,但黄州的官员们有信心把这件头等大事做好。
而虽然轨道运输的运转方式和寻常道路运输不一样,但这对于黄州总管府来说,同样不是问题。
西阳城内的有轨马车,以及鄂州大冶经武昌至夏口的铁路都已经运营了不短的时间,培养了大量技术娴熟的“从业人员”,而这两条铁路就连天子都坐过,所以实际上朝堂诸公对于铁路并不算太陌生。
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要开建的新铁路耗资巨万,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所以许多人担心修建光黄铁路会不会透支民力,甚至因此激发民变。
对此,管理过铁路、负责大宗物资陆路运转的黄州总管长史郝吴伯,以及熟知长江水运、港务并擅长收税的江州刺史许绍,用翔实的数据,各种密密麻麻的成本核算,让天子和朝廷诸公相信,这条铁路是当代“郑国渠”。
战国时,秦国盘踞关中国力蒸蒸日上,韩国为了削弱秦国国力,使出“疲秦之计”,派治水能手郑国入秦,说动秦王,在关中修建一条长约三百余里的水渠。
这条水渠要引泾水东注洛水,修成之后可灌溉数万顷良田。
韩国希望秦国国力被这条水渠拖住,无法对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