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温的构想和百姓的实际需求出现了明显偏差。
他希望牧民养毛用羊,用出售羊毛所得换取日用品及粮食物资、改善生活,然而牧民们的需求更直接,那就是按着传统来,没必要多此一举。
养羊,可以剪羊毛做成毛毡,于是有了毡帐,就有了一个移动的家。
母羊产奶,而奶制品以及野菜才是普通牧民的日常饮食,他们是不可能每天杀羊吃肉的。
羊死了或者有必要时再杀羊吃肉,把羊皮制成衣物即可。
这就是养羊的“传统”做法,牧民们不需要多一个环节让“中间商赚差价”。
所以,牧民们只需要肉用羊,不需要毛用羊,如果他们把自己养的羊都换成了细毛羊,杀又不能杀,这种羊光长毛,肉不多,奶也不多(相对而言),食物问题怎么解决?
也不是没办法解决,官府可以额外提供粮食,让这些牧民“脱产”,专门养毛用羊(细毛羊)。
但问题是牧羊必须要逐水草而居,不停的“转场”,官府要如何在不同的草场上找到这些牧民,然后输送粮食?
亦或是牧民赶着羊群“转场”时,用车载着大量粮食慢慢走?
要不就让牧民们“以大局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