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带上,从面前案上厚厚的卷宗中拿出一些资料。
“非常之事,行非常之道,尚书令所言,确实为国为民,却是过虑了...”
李德林不和李允信纠结举债后到底谁能承担责任,而是针对“风险”二字。
首先,朝廷举债修运河,确实会让不明真相百姓心里犯嘀咕,觉得朝廷情况不妙,但实际上只要朝廷能确保官军将士粮草充足,确保百官俸禄足额发放,出现灾情能赈灾,那么天下就乱不起来。
些许愚民的庸人自扰,不足以干扰中枢决策。
第二,朝廷发行公债,向民间举债募集资金,开的利息是二分,为期四年,这已经算是不错的利息,即便是民间柜坊以此利息揽存都不怕揽不到储户,信誉一直很好的朝廷,难道还怕没人来买公债?
说抓到这里,李德林反问:“莫非尚书令以为,朝廷的信誉不佳,以至于百姓不会踊跃购买公债?”
这种事情李允信哪里可能说是,于是回答:“此言差矣,朝廷信誉自然是好的。”
“既如此,尚书令的忧虑,可以放一放了。”
李德林的反问,可以说是结束了这个问题,李允信当然知道朝廷((天子)信誉好,而即便朝廷信誉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