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地域广阔,其间有无数俚、僚、侗部族,这些部族不通筑城,聚居山中洞窟为寨,故称其聚落为“峒”。
虽然南朝历代都有桂州建制,但出了州城、郡城,都是各地峒主的地盘,所以桂州之地虽广,各郡县大多只是名义上的建制,浔州所处之地亦是如此,
而当皇朝分桂管为桂、容、邕三管之后,开始加强管辖,许多峒主就不乐意了,加上官府组织大量百姓入三管之地开荒种地,矛盾激化,叛乱此起彼伏,时称“峒乱”。
其中,尤以潭水、郁水交汇之处的浔州大藤峡为甚。
大藤峡地势险要,行船不易,便有峒兵盘踞峡谷,拦截过往官船、商船,又聚众围攻郡县城池,气焰十分嚣张。
那时,岭南未有火轮船,所以船只穿梭大藤峡十分危险,而各地峒乱宛若燎原野火,让平叛官军疲于奔命。
所幸,这样的局势没有持续多久,大量携带火器的援军,还有许多“义兵”(捕奴队)的加入,使得官军接连击败乱军,化解对方的攻势。
然后官军采取分而化之的策略,许以切切实实的好处(供应食盐、手工业制品),拉拢摇摆不定的一些峒主,然后集中兵力攻打冥顽不灵之辈,很快便平定峒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