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第二名定为榜眼,第三名定为探花,探花又是何意?
按照拟定的流程,殿试结束后,天子会在御苑设宴,宴请上榜进士,然后从进士之中安排数人在苑中折花,是为“探花使”,以花迎接状元入席。
所以既然一甲不设两个榜眼,那么第三名索性就定为“探花”。
而参加完筵席的上榜进士,还要到国子监立好的碑前,刻上自己的名字,以激励学子努力读书。
科举的相关制度十分详细,许多流程都无据可考却又安排得头头是道,所以百官好奇之余,不禁在想这是何方高人指点?
当年太祖(宇文泰)行六官制,靠的是苏绰(封美阳伯)、卢辩(封范阳公)等饱学之士依照《周礼》定策,虽然科举制的复杂性比不上六官制,但能想出这么多名堂的人,到底是考据了何种典籍?
官员们都知道,科举制的拟定,礼部尚书刘焯出力不少,但据其闲谈所说,很多细节并不是他提出来的。
所以这都是天子一个人想出来的?
许多官员都看向御座上的天子,其中也包括杨济。
明德年举办的科举,其制度基本照抄大明的科举制,这一点杨济很清楚,因为就是他为宇文温出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