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同样面临激流、旋涡、暗礁,若能平安通过砥柱山,却依旧不得安宁。
自砥柱山起下游百余里河段,行船同样不易,《水经注》云:自砥柱以下,五户(滩)以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
...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浓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长江)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这一百二十里险滩峡谷,便是“黄河三峡”,有十九处险滩,自古以来多有船只遇险沉没,连同三门峡险(三门及砥柱之险),构成了黄河漕运最艰难的河段。
若漕船从下游逆水而上,出三门,沿途激流险滩全靠纤夫拉纤,全程耗时一般都要三个月左右。
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为了黄河漕运的通畅,无不在这河段动脑筋,然而无论是开凿两岸峭壁拓宽河道、试图挖倒砥柱山、或者在两岸峭壁开凿栈道以便纤夫拉船过险,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都收效甚微。
到了十余年前,朝廷在三门峡砥柱之险上下游地区设码头,实行水陆转运,让东来西往的货物走陆路绕过三门峡砥柱之险,极大增强了黄河漕运的运输能力。
待得猛炸药出现,下游十九个险滩的暗礁也陆续被拔除,使得漕船可